L小姐因懷孕的問題,從去年開始至診間求診。在這一年中的檢查與治療後了解,應是屬多囊性卵巢的體質,因而導致每個月排卵並不穩定,卵巢有時有排卵,有時卻怠工。上個月經由討論後,決定在這個週期讓L小姐接受排卵針的治療以及嘗試人工受孕。

這一年來L小姐都是自己孤孤單單地前來,這天晚上,斯斯文文的先生居然也難得地一塊來到診間,我著實吃了一驚。「王醫師,我老婆為什麼要打排卵針?」斯文先生帶點質疑的口氣詢問我。我費了一番唇舌讓他了解打針的目的。「打針對她的身體有沒有影響?」這是很多人面對打排卵針時心裡面最大的疑慮,我也根據現有的醫學資料與研究,和眼前這對夫妻好好討論注射排卵針的利弊得失。「那,王醫師,可不可以一舉兩得,懷個雙胞胎?」我聽了有點哭笑不得,也覺得這位先生很可愛。

很多人聽到要打針,心裡難免會有點恐懼,既害怕打針的痛苦,也擔心日後對於身體的傷害。排卵針的副作用,在短時間內會導致卵巢腫脹,有些人因為過度刺激而使得血管對於水分的通透性改變,造成腹水或是胸腔積水。但是這些副作用是暫時性的,如果懷孕了症狀便會減緩,直到孕期兩個月左右消失;如果沒懷孕,症狀便會在月經來時消失。而在90年代前後,很多專家對於排卵針的安全性產生了疑慮而作了許多相關的研究;但是最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中最被討論的是卵巢癌的可能性。

一般而言,卵巢癌在所有女性中約4%的發生率,發生的原因不明,不過家族遺傳癌症基因、環境污染、或是卵巢過度作工。而如果因排卵針劑導致卵巢癌的發生,可能原因有下列三種理論:

1.卵巢重複性排卵,導致卵巢上皮細胞發生惡性轉變。

2.腦下腺垂體不斷刺激卵巢導致癌症可能。

3.化學致癌物質產生在卵巢局部環境中。

從生理現象來看,懷孕、哺乳以及服用避孕藥可以讓卵巢暫時性不排卵,因而減少卵巢癌的機率發生。因此許多專家認為,從這個觀點來說,過度刺激卵巢排卵會增加卵巢癌的可能。無論是口服的排卵藥,或是注射型的排卵針或腦下垂體抑制劑(如柳培林或舒培盟)都會刺激排卵,因此從先前的理論來判斷,應該會增加罹患卵巢癌的機率。最有名的一個研究就是在1992年由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Whittmore所發表的,他提到曾經使用過任何形式的排卵藥物增加罹患卵巢癌的機率,是一般人不曾使用排卵藥物的2.7倍。這篇研究一發表,馬上遭到許多專家的批評;因為裡面並沒有探討哪一些人需要使用排卵藥物、使用時間的長短以及劑量;況且研究的樣本數太少,只有調查20人使用排卵藥物以及11位對照組。然而確實引起當時許多不孕專家的注意以及深思。在1994年,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學者Rossing發表了另一篇有關口服排卵藥及卵巢癌的研究發現,長期服用口服排卵藥(clomiphene)超過12個週期以上,會增加罹患卵巢癌的機率;但是他也發現,如果使用排卵針劑並沒有發現增加卵巢癌的可能。因此最後大家得到一個共識是:「第一、排卵藥物的使用在現階段安全性是足夠的,但仍需小心使用;第二、口服排卵藥不應長期使用。」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的,有利必有弊,有得必有失,想要兩全其美的結果,不是不可能,但需要一點點運氣。在求子過程中,為了增加懷孕的機會,女性朋友不得不接受這些排卵藥物的治療,雖然風險增加了一點,但是目前醫學並沒有最終結論。因此個人認為,如果是接受口服排卵藥的治療,最好不要超過6個週期;家族有卵巢癌的病史,在使用排卵針上需要與醫師充分的溝通與討論;日後每一年應該做例行性骨盆腔超音波檢查。如此在安全的範圍內,才能儘快、愉快的擁有小孩!

後記:這對夫妻離開診間後約十分鐘,請跟診小姐要求再讓他們進來與我討論。「王醫師,我還是無法決定我老婆要不要打排卵針…」我和他的老婆眼神交會了一會兒,並且笑了一下,她一付快受不了她先生的樣子。「這樣吧,如果要開始打排卵針,明後天還有時間考慮,回家討論吧!」當我下診後,我看了候診區一下,這對夫妻彼此沒有交集,只看到這位先生眼中仍在遲疑、迷惑,似乎在解一道難算的數學題。「時間晚了,騎車要小心唷。」我目送他們離開,心裡面著實希望他們今晚能有一個好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