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氏症是導致新生兒智障以及多重先天性構造異常的一個主要原因,也是胎兒染色體異常發生率最高的疾病;尤其在超過34歲以上的高齡產婦,懷有唐氏症寶寶的機率會大幅上升,而且隨著年齡呈現直線的增加。根據台灣衛生署的初步統計,台灣每848位新生兒當中,就有一位是唐氏症的患者;截至目前為止,並無任何醫療方法可以治好唐氏症。因此現在產檢中,幾乎每個孕婦都會先接受母血唐氏症的篩檢。
由於醫學對於唐氏症的了解更多,檢測的方式也很多,從以往懷孕四個月左右抽血檢查,到現在在懷孕三個月左右的胎兒頸部透明帶及鼻樑骨測量,在在都是期望能夠以傷害性最少、風險最低、準確度提高的方式,來做產前的篩檢。以往單純抽血篩檢的準確度大約只有60-80%,現在經由胎兒頸部透明帶及鼻樑骨的測量,加上母血中的荷爾蒙(乙型人類絨毛性腺激素(freeβ-hCG)及妊娠相關血漿蛋白-A (PAPP-A))數值,已經可以偵測出85%以上的唐氏症寶寶,確實造福了不少夫妻。然而,這類的檢查,目的只是做篩檢而不是最後的確定診斷;況且如果報告結果顯示是低危險群,充其量只能說預測胎兒得到唐氏症的機率比較低,而不是確定不是唐氏症,因此很有可能仍舊生出一個唐氏症的寶寶。
若檢測結果為高風險群,提早安排絨毛膜採樣或是羊膜穿刺來獲取胎兒細胞進行檢查。絨毛取樣術的方式,是從發育中的胎盤取得一些細胞樣本組織,而羊膜穿刺則將子宮內的羊水,抽取約20 cc送驗,兩者不僅可以確定寶寶是否為唐氏症,連帶所有23對染色體都可以完全確認。因此其他染色體異常,像透納氏症候群(X染色體少一條)、艾德華氏症(第18對染色體多一條)或巴陶氏症(第13對染色體多一條)都可以檢查出來;甚至數目正常但構造異常的染色體,如染色體轉位、缺損一段,也都可以一目瞭然。在這種情形下,無論是藉由絨毛膜或羊膜穿刺檢查的結果,才可以得到一個完全肯定的答案;但卻又擔心穿刺後所帶來的風險。所以大多數夫妻在選擇是否要相信抽血篩檢報告,還是要做絨毛膜或羊膜穿刺之間,猶豫不決而憂心煩惱不已。
近年來分子生物科技突飛猛進,細胞內基因訊號已經可以利用定序技術來進行分析,目前已經廣泛應用在臨床胎兒醫學及遺傳科學領域。由於對於侵入性檢查方式所帶來的風險,讓許多準父母卻步而拒絕接受檢查,卻遺憾地意外生出異常胎兒,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無論是精神上及經濟上都是難以承受的。因此如果一項方式,既可以有近百分百的準確度,又可以完全避開流產的風險,那麼將會是所有夫妻都樂於接受的。現今香港中文大學盧煜明教授(Dennis Lo)發現,在孕婦血漿中可以分離出一部分胎兒的片段游離核苷酸。由於胎兒紅血球與成人最大不同的地方在於,胎兒紅血球細胞有細胞核,成人的則無;因此可以精準分辨及分析出胎兒的染色體情況。再利用基因序列分析的技術,進行染色體非整倍體之分析,以偵測出如第21對染色體異常的唐氏症及其他對染色體異常疾病的胎兒。這種方式只需抽取孕婦10 cc週邊血液,不但可以達到與羊膜穿刺相同準確度的結果,亦可完全避免穿刺可能發生流產或感染的風險,只要在懷孕12周以後便可以進行這項檢測技術。
然而,這樣檢測是否可以取代絨毛膜或羊膜穿刺呢?恐怕目前答案是否定的。雖然在技術上可以全面篩檢23對染色體,但不僅耗時且花費龐大,因此只檢測最常見異常的染色體情況(第13、18及21對三種)。對於異卵雙胞胎,單一基因疾病如海洋性貧血,染色體微缺失症候群,染色體轉位、倒置、重組情形,現在在技術上是無法提供檢測的,所以依然需要仰賴羊膜穿刺的結果。
隨著社會文化以及世界經濟的變遷,現代夫妻越生越少;這樣少子化的現象,造成大家對於健康寶寶的期待更高。一項醫學技術、檢驗或檢查方式,或許有其特定的優點;然畢竟無法可以「完美」到足以取代其他所有方法,更不能以偏概全說哪一種方式最好。因此應該在專業醫師的建議下,選擇一種對於自己最有利及最合適的方法,以共同迎接一個健康的新生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