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小姐在最後一個月的產檢中,發現感染了乙型鏈球菌,當時服用了一個禮拜的抗生素,也在待產過程中,接受抗生素的治療,所幸在生產後,寶寶健康,檢驗出來也沒感染的現象,因此快快樂樂地帶著寶寶回家作月子。孰料,一個星期後因寶寶黃疸而住院治療,卻意外檢驗出寶寶尿液中有乙型鏈球菌,因此建議住院治療一個星期。「王醫師,為何寶寶當初檢驗報告OK,卻又感染了?」母親焦急的心情完全顯露在臉上。乙型鏈球菌為何會造成新生兒健康的影響,如何預防,所有孕婦都應該先了解。
乙型鏈球菌普遍存在於自然環境中,比較容易寄生在女性的泌尿道及生殖道裡;大多數感染此菌的女性沒有症狀,只有少數人會有泌尿道感染的徵兆。國人女性有多少比例感染此菌,目前並無統計資料,國外則從2~3%至20~30%都有,可見感染率頗高,但實際上發病的機率則不高,換言之,並非所有婦女感染此菌後一定會有症狀,生產時新生兒不一定會絕對感染;但嬰兒一旦感染造成疾病發生,死亡率可高達25~50%,因此才會建議孕婦產前檢查並預防性治療,才能降低新生兒染病致死率。
依據Franciosi和Baker兩位學者的研究指出,乙型鏈球菌於新生兒的感染依據其發病時間、感染菌型及臨床特徵,可分為早發型及晚發型。早發型一般發生在產後一週內,尤其是產後24小時內,臨床主要表現為肺炎、敗血症及腦膜炎。晚發型則多發生於產後7天以上至3個月內,臨床主要表現則為腦膜炎。不論早發型及晚發型乙群鏈球菌感染都可能造成新生兒感染之嚴重後果。
很多人會問:「平常分泌物多,是否代表容易感染乙型鏈球菌呢?」事實上,懷孕過程分泌物會比較多,當然也有可能是念珠菌的感染,並非一定是乙型鏈球菌所造成。至於性行為過程中,會不會夫妻間互相傳染,答案是肯定會的,但雙方不一定會有症狀。因此產婦在孕期35~37週時,建議從陰道做採樣篩檢;至於採用剖腹生產的孕婦,原則上因不會經過產道,感染的機會很低,因此不需篩檢乙型鏈球菌。如果確定感染此菌,通常在待產過程中給予抗生素治療直到嬰兒娩出。如果施打抗生素不滿4小時,嬰兒應在分娩後,給予抗生素注射之預防性治療一星期,如此才能降低新生兒感染率及發病率。
- Feb 02 Tue 2010 10:07
認識乙型鏈球菌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